【风险提示】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专家建议这么干!-信用临汾

【风险提示】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专家建议这么干!

日期:2021/5/17 0:00:00 |来源:中国电子报 |阅读次数:0

分享到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信息通信行业反诈中心负责人魏亮向媒体记者表达了做好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部分观点意见。

行业反诈工作前期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立足本职本责,按照“聚焦重点、技管结合、落实责任、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 持续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2020年全国诈骗电话月均被举报量较2016年下降43%,为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技术防范能力方面,目前已初步建成覆盖各地方、各企业的技术手段,仅2020年国务院联席办“1·14”会议以来,累计拦截涉诈电话7.3亿次、短信15.5亿条,处置涉诈号码1865万余个。在行业基础管理方面,组织开展涉诈电话卡专项行动,重点整顿办卡、收卡、贩卡等环节违法违规行为,仅2020年就通报点名和约谈问题企业69家123次。在联防联控治理方面,建立部、省企业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同配合,累计为各级公安机关提供涉诈线索近100万条,协助劝阻受害用户293万人。

此外,各地通信管理局、相关企业在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取得了很好效果,如中国电信连续5年开展“长春”专项行动,在云南重点地区、物联网卡重点业务治理方面成效明显;中国移动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对涉诈失信人员的限制;中国联通依托大数据分析处置平台实现涉诈号码一点处置;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四川等地的通信管理局形成较为完备的反诈技术体系,并通过跨部门、跨区域、跨企业联动快速有效处置涉诈信息,取得明显治理效果。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呈现的新趋势

当前,“赌博杀猪盘”“刷单贷款”“投资理财”等诈骗行为频繁发生,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依然严峻。据公安机关统计,2020年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同比分别上升60.8%和121.2%。诈骗形势依然严峻,且呈现以下新趋势新特点:一是诈骗手法不断翻新,据统计,2020年监测发现新型诈骗手法300余种,其中购物类、贷款类诈骗较为多发,占比分别达40%、30%。二是技术对抗性日益增强,“猫池”、GOIP等技术工具被犯罪分子大量运用,“杀猪盘”等典型诈骗手法存活周期长,且涉及婚恋交友、即时通讯、资金支付等多个业务平台,让用户防不胜防。三是互联网诈骗形势严峻,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诈骗呈现从电话诈骗向互联网诈骗转移趋势。据统计,2020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5%以上是通过QQ、微信实施,30%以上是通过支付宝转移赃款。四是有组织犯罪猖獗,涉诈窝点从境内转移到境外,倒卖电话卡和网络账号、盗取贩卖个人信息、制作销售网络黑客工具等“黑灰产业链”不断升级,电信网络诈骗已经形成贯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有组织犯罪链条。

治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与上述严峻形势和特点相比,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一是部分企业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发展、轻安全”的思想,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如代理渠道管理不严,导致其规避实名要求销售高风险卡,网络账号实名登记管理审核不严,业务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风控防控措施不完善,电话卡“实名不实人”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协同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资源需进一步整合。协同治理工作涉及的主体多、链条长,存在各方间信息共享不到位、沟通交流不及时、相关技术手段存在各自为战、缺乏高效联动能力等问题,无法形成行业合力,难以有效应对跨地域、跨网络、跨企业作案“新常态”,需要对现有能力和资源进一步整合,形成一体化防范处置能力。三是一些人群也存在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向不法分子出售、出租身份证件办理电话卡,或售卖自己名下电话卡被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同时,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诈骗分子通过“黑灰产业链”获取大量个人信息,导致电信网络诈骗针对性极强,迷惑性极高,难以有效分辨。

下一步工作建议

防范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零打碎敲不行,建议进一步突出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行业反诈工作体系。

一是提升涉诈信息研判处置和技术攻关,探索“猫池”、GOIP等涉诈技术难题的解决方式,体现信息通信行业“全程全网”和技术优势。二是依托行业的数据优势,努力推动实现对涉案号码“一键处置”和对受害用户的及时劝阻。三是下大力气解决源头治理难题,特别是推动运用“二次实名认证”等方式解决“实名不实人”难题;督促互联网企业严格落实法律要求,做好实名管理和清理网上涉诈信息和互联网账号等反诈工作。


站内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版权所有 2019

主管:临汾市人民政府    承办: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临汾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晋ICP备05003731号-1 网站标识码:1410000072

网站建设: 北京乾元大通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