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蒲县实践-信用临汾

“绿水青山”的蒲县实践

日期:2020/11/5 16:24:21 |来源:临汾日报 |阅读次数:0

分享到

“绿水青山”的蒲县实践

    2020年11月05日  孙宗林

                   

翠屏山景区一角

                   

美如画的昕水河湿地公园

                   

湿地喜见群鹭飞

                   

野鸭嬉戏昕水河

                   

昕水河7道沉沙降污拦水坝与昕水河湿地公园连片成景

                   

乡村绿色交通线

                   

山中乡蒲园生态园

                   

秀美山川

本报记者 孙宗林

核心阅读

良好生态是蒲县最鲜明底色、最持久优势。

近年来,蒲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提升”纳入县委“463”思路目标、作为“六大攻坚”之一,高位部署、接续发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是山城蒲县的生态底色。

萦绕于山水之间的,是一个个给人以启迪的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近年来,蒲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提升”纳入县委“463”思路目标、作为“六大攻坚”之一,高位部署、接续发力,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0月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该县成功入选,并成为今年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荒山秃岭披绿装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石山土盖头、坡陡岩裸露”,年龄稍长的蒲县人大都知道,这句顺口溜曾是蒲县境内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

在今年46岁的高瑞鹏记忆里,这种真实写照就是“满眼的荒山秃岭”。

此言不假。蒲县地处吕梁山南端西麓,历史上由于过度垦荒种植,植被稀少,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支离破碎的黄土侵蚀地貌,因而该县大部分地形属黄土残垣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1991年参加工作的高瑞鹏,如今是县林业局营林股股长。30年来,他目睹过“年年栽树不见树,岁岁造林难成林”的造林窘境,也亲历了石头坡上植树绿化的艰辛坎坷,更见证了可持续林业发展的不懈探索。

立足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实际,蒲县始终把“山上治本”战略作为造林绿化的主基调,坚持治山、治水、治穷有机结合,大力实施“生态、产业、景观、兴林、护绿”五大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以来,该县总结历年植树造林的经验教训,在政策、资金、科技、机制、工程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制定出台了《蒲县造林绿化十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实施了城区荒山绿化、通道绿化、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中日合作造林等工程,特别是采取深掘坑、垒石坑、客土回填等技术,实现了土石过渡带、裸岩砂石地植树造林新突破,保证了林木成活率,使以往的荒山秃岭、不毛之地重新披上绿装,到2006年累计筑垒石坑39万个,被录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目前,筑垒石坑植树达到89万株,保存率98%以上。

深秋,县城往北20公里的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迎来最为迷人的季节。登上山顶的护林瞭望塔,举目远眺,入眼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以及斑斓多彩的秋景……

令“老林业”高瑞鹏颇感欣慰的是,正是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精神,以及紧紧围绕“生态+”的发展方向,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保工程等一大批国家级营造林项目和地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如今,全县林木覆盖率已达59.01%,森林覆盖率40.18%,森林蓄积283.63万立方米,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蒲县也成为临汾的西北“后花园”和绿色屏障。

事实上,林业发展只是蒲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九大以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中央、省、市部署要求,举全县之力,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具体而言,在生态制度方面,该县于2019年颁布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修编)》(2019-2030),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开办网站专栏,开通“12369”热线举报,保证生态环境信息百分百公开。

在生态安全方面,该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017年至2019年,蒲县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连续三年完成上级下达考核任务;全年列入市级考核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全部控制在市控目标之内;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工程,涉重金属和涉危险废物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达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分散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严格执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制度,无外来物种入侵;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全县无重特大环境突发事件发生。

在生态空间方面,该县严格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红线作出的重要部署,严守生态红线,保证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完成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实地校核,以及县境内12条河流的划界保护工作。

在生态经济方面,该县积极推行循环发展经济模式,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了生态经济发展体系。2016年至2019年,均完成了上级下达的GDP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的减排任务;秸秆、畜禽粪污和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提升到了75%以上。

在生态生活方面,蒲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宜居”这一理念,对全县乡村展开综合整治行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兴建3000座无害化厕所;兴建管道网络集中处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了100%。

在生态文化方面,该县通过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等有关政策的学习,对各类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曝光,加强警示教育;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均达到了90%以上。

水光鸟影湿地美

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得力

流水潺潺,芳草萋萋,数十只羽毛如雪的白鹭在水草间悠闲地觅食。这些白色的精灵时而掠水嬉戏,在水面划过一片片涟漪;时而展翅高飞,在空中留下纤长曼妙的身影……

在蒲县昕水河湿地公园,这样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如今已司空见惯,但早前几年还属奢望。“以前河水是黑的,像白鹭这样的鸟儿很少见,更别说成群了。”59岁的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贾玉虎回忆说。

的确如此。作为黄河一级支流,全长134公里的昕水河发源于蒲县摩天岭,流域面积4326平方公里。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昕水河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蒲县段水质长时间为劣V类。

为了有效改善水环境,县委、县政府坚决扛起昕水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于2017年9月在蒲城镇河西村苗圃园实施了昕水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临汾市生态环境局蒲县分局生态科负责人申建设介绍,这一工程利用昕水河自东向西千分之八的天然落差,在全省首家创新采用“垂直潜流+水平潜流”相结合的复合工艺,依靠纯物理净化方式,有效改善昕水河水质。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该工程自2018年6月底投入运行以来,每年可削减昕水河化学需氧量112.52吨、氨氮50.59吨,有效降低了各项水污染物浓度,确保昕水河蒲县段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推动黄河流域水生态好转、保护母亲河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该县还将污水处理与生态修复、景观打造融为一体,提升综合治理效益,在人工湿地配套了绿化工程,种植了47万株芦苇、蒲苇、黄花鸢尾等植物,不仅有效提升了水质,而且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吸引了成群结队的白鹭和黑鹳、野鸭栖息于此,“现在的湿地公园俨然成了鸟儿的天堂”。尤其让贾玉虎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摄影爱好者乃至外县市游客慕名来到这里。

蒲县这一创新污水处理模式相继引起央媒和业界的关注,但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远不止于此。

近年来,蒲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探索形成全县上下合力抓生态环保的机制和氛围,全面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工程,大力营造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今年以来探索建立县、乡、村,环长、路长、河长、林长“三级四长”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了大生态、大环保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了突出环境问题。

如前所述,在“对症下药,同步治山治水”的同时,该县还在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大环保”理念,严格落实工作职责,以责任落实保障工作落实。县级领导带头抓生态环保工作,深入研究分析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以及推进重点任务、解决重点问题的具体对策;分管领导定期听取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推进情况,不定期进行检查和督查,在攻坚一线指导、协调、督办工作;各乡镇党政负责人作为本辖区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把环境保护与本乡镇各项工作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各职能部门按照“管发展管环保、管生产管环保、管行业管环保”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落实生态环保目标任务;各企业作为治理污染的主体,主动扛起责任,推进清洁生产,通过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确保排放达标,不断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能力。

生态环保工作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系统工程,为此,蒲县建立起党委领导、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系统治理的工作格局,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立足实际,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创建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微信等载体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全县环保监察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拉开全县环境执法大练兵的序幕;将全县120余家企业全部纳入“双随机”监管平台,及时公开环境监管执法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制定了详细举报制度和举报处理流程,鼓励公众参与进来,做到举报必管、管必有结。

“绿色银行”新名片

生态文明建设效益凸显

山中村,蒲县乃至全省的明星村,2015年曾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荣誉,2018年以来,又因率先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模式——“道德银行”蜚声省内外。

其实,除了“道德银行”,它还有一个十分亮眼的“银行”名片——“绿色银行”。

隶属山中乡的山中村,下辖8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000余亩,总人口296户968人。村“两委”在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中,为8个自然村铺设了柏油路、硬化了巷道,使村内主干道硬化率、垃圾处理率、路灯安装率达到100%,整村绿化率达72%;实施核桃种植覆盖工程,全村核桃栽植达到10万余株,人均100株,成为全省核桃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80万元实施100KW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村集体收入13万余元;实施生态旅游项目,把蒲园生态农场、光伏发电、龙泉山庄和山中奶奶庙、山中新村等旅游资源用绿色文化串起来,成功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时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山中村的“绿色银行”。

山中村“绿色银行”是蒲县生态文明建设效益凸显的一个实例。

在生态产业富民方面,近年来,蒲县在持续推进造林绿化的同时,积极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不仅让全县绿起来,更让广大农民富起来。在县域内各大垣面重点推开核桃标准化园区建设,目前,全县核桃发展到10.6万亩,人均1亩。2019年全县核桃挂果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量424万斤,实现销售收入6700余万元,户均收入16700余元。同时,为了破解核桃产业单一及响应国家发展构树精准扶贫的号召,该县还抢抓机遇于2015年争取到山西省构树精准扶贫项目试点县,打造“蒲县构树”品牌,引进李德发院士工作站,研发构树无抗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扶持发展生猪肉牛规模养殖和有机肥加工,成为“晋陕甘宁蒙”五省区构树产业示范基地县。

在生态增绿利民方面,该县全方位实施“身边增绿”行动,相继启动实施了通道绿化、县城绿化、城区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住宅小区绿化、昕水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县城森林公园等工程,在人多的地方多栽树,在生产生活的地方多播绿,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享受造林绿化成果。2019年,蒲县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0.24平方米,荣获山西省“园林县城”“卫生县城”称号。

 

站内文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版权所有 2019

主管:临汾市人民政府    承办:临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临汾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晋ICP备2024037433号 网站标识码:1410000072

网站建设: 北京乾元大通技术有限公司